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公司新闻

威斯尼斯人官网今日开启!杨镇“非遗文化展览馆”邀您共赏→

2024-10-23 03:28:25 | 作者:威尼人斯app下载

  为提升辖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了解,增强文化自信,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今日起,杨镇在综合文化中心开设了“非遗文化展览馆”,展示杨镇曾庄大鼓、高各庄骨雕、张家务柳编、押花葫芦等非遗文化展品,供群众免费参观、欣赏。

  此次展览围绕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,展示非遗作品、作品简介、重点人物简介、证书等内容,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杨镇非遗文化的传承历史,身临其境感受发展过程。

  曾庄大鼓属于迓鼓的分支。迓鼓又称挎鼓,俗称大鼓,曾广泛分布于山西、北京一带,而曾庄大鼓则只存在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曾庄村。2006年10月曾庄大鼓正式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。

  曾庄大鼓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,相传于明、清时随山西、河南的移民传入本地,顺义曾庄大鼓的鼓面直径为二尺四(约70厘米),鼓高一尺半(约45厘米),鼓重约45斤,并且内置四个鼓胆,与的大鼓区别明显。顺义曾庄大鼓的传统鼓谱“老八套”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大鼓声音浑厚洪亮,套路花样繁多,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独树一帜,闻名于一方。

  骨雕以牛骨骨骼作为载体,制作手法古朴、粗狂,神态憨厚庄重,通过不同的刀法在骨上刻文字,雕出栩栩如生的立体人物、花鸟等作品。骨雕艺术以其所具有的非凡价值和独特魅力,2006年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骨材料用牛腿骨(有圆骨、匾骨、啄骨、材料骨),各种不同材料作各种不同产品。1990年以后象牙产品禁止买卖,为使传统牙雕工艺不失传,用牛骨替代材料展示牙雕工艺,开发产品如首饰盒,各种摆件和小饰品,把象牙雕工艺发扬光大,为牙雕工艺找到新的材料,让传统手艺有传承。

  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,历史悠久、工艺精湛、品种齐全、销路广泛,从国内到国外,长期以来享有盛誉。2006年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据《顺义县志》记载:“初年,张家务、荆坨等村沙地中盛产杞柳,当地人采之,制成罐、斗、升、簸箕等器,销售各地。张家府柳编历史悠久,原材料丰富,质地上乘。”据村中老人回忆:“原张家府村几乎家家编柳,而周边村落人们所需的柳编制品都出自张家府,村民编好的柳编制品,平日里走街串巷去卖,逢集便赶集出售。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人们生活发生巨大变化,传统的柳编农具也渐渐被取代,柳编这个行当也渐渐不为人看重了。在张家务目前只有传承人胡井良以及他儿子做柳编,长年累月从未停止过的。”

  押花葫芦也称作砑花、掐花。源于明清时期,主要流行于北京、天津等地,是宫廷造办处的能工巧匠为契合王公贵族的喜好而演变出来的工艺。期间得以在民间流行,并传承发展至今,深受百姓喜爱。2016年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押花葫芦以独特的挤压或推压方式,在不损坏葫芦皮质,而且葫芦表面不见丝毫斧凿痕迹的情况下,在葫芦的表面挤押出精美的图案,以变化丰富的印痕来表现各种人物、花卉、走兽的山水,使其表面呈现出有如浮雕般的花纹图案,层次分明细腻传神绝美无比。

  看到这您心动了吗?顺顺为您列出参观时间地点及展出时段,带上您的家人及三五好友来杨镇探寻非遗文化吧~


威斯尼斯人游戏平台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