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 > 柳编花篮

威斯尼斯人官网一双受伤无数次的粗糙大手成就了如今的芦编大师——一根竹篾“编活”非遗

  从自家宅院后的竹林中挑出了一根结实粗壮的竹子,锯掉两端,再用篾刀熟练地削成一根根竹篾……72岁的启东人黄学斌笑着说:“今年是兔年,是我的本命年。元宵节到了,我要做个兔子灯过节!”

  启东地处沿海,气候温和湿润,芦苇曾经是这里最普通、最广泛的一种植物,它刚柔兼具,以韧见长,在20世纪是启东家家户户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和日常用具的制作材料。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启东芦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,黄学斌的家中摆放了亲手编制的各式工艺品,扫帚、畚箕、箪篮、蝈蝈笼……黄学斌的家俨然一个小型芦编、竹编展览馆。

  黄学斌从十六七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芦编、竹编,当竹条在父亲的指尖交相缠绕,一挑一压间,散乱的篾片渐渐有了形状,原本粗糙的材料经过父亲巧手的编制成为精美的篮子,黄学斌瞬间着了迷。“父亲编织时,我会在旁‘偷师’学习,他也会教授我一些技巧。”

  父亲领进门后,黄学斌不断摸索练习,往往一做就是小半天,手被扎刺、割破也是家常便饭。黄学斌逐渐对编织比例、在何处锁牢环节等技巧了然于胸,用一双受伤无数次的粗糙大手成就了如今的芦编大师。

 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,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芦编、竹编技艺却日渐没落。“现在愿意学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。”黄学斌看着手中的兔子灯,眼中有些惆怅,“这些年经常有学校邀请我去给孩子们上课,有些孩子学得特别快,编得也好,看到他们我就看到了希望。”黄学斌感到欣慰,“我相信芦编技艺永远不会被遗忘。”


威斯尼斯人官网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